“后疫情時代”,專家支招科技型中小企業有效運營知識產權謀求生存發展
更新時間:2020-12-01 15:55:41
來源:知識產權報
2020年第三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仍處于大流行階段。回望疫情發生以來,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沖擊,對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威脅,缺乏資金成為中小企業的普遍問題。
疫情期間,在有關政策的幫助下,一些企業得到資金支持,成功保住有生力量,為生存和發展爭取到時間。百萬元乃至千萬元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融資……這些將知識產權這一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資金的知識產權運用形式是讓企業緩解資金難題的有效方式之一。疫情期間的嘗試,也讓更多企業看到了知識產權運營帶來的真真切切的好處,從而將目光投向知識產權運營。
讓“知”本成為資本
“沒想到用專利還能貸到錢。”佛山同興制藥有限公司(下稱同興公司)負責人劉曉東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讓我們認識到,專利是企業的無形資產,能發揮出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后企業在研發方面會投入更多資金。”
疫情初期,作為制藥企業的同興公司面臨缺乏資金難以購入原料開工制藥的難題。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該公司以兩件中藥飲片制備設備專利質押融資400萬元,及時購入原材料,企業得以順利開工。
像同興制藥這樣,在疫情期間第一次接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企業還有很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為我們帶來了流動資金,幫助我們渡過疫情期間缺乏現金流的難關。”企業管理人員這樣說。
“許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尤其是初創型科技企業面臨的巨大問題就是生存問題。”擁有多年知識產權運營經驗的北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敏剛表示,在疫情期間,這樣的企業的生存問題尤為凸顯,而充足的資金流則是維持企業運轉的關鍵因素。
正所謂“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具有“輕資產、高成長、高收益”特點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初期往往將絕大部分資金都投入研發中,實體資產較為缺乏,難以通過普通的資產質押渠道進行質押融資。
“知識產權往往是這類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核心資產。”何敏剛表示。用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來開展質押融資,對于幫助這樣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比較有效。
在疫情期間大幅增長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在知識產權運用方面,上半年全國專利商標質押金額853億元,同比增長45%,質押項目數4678項,同比增長52%。可以看到,各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項目大幅增長,為一批科技創新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寶貴的資金支持,讓他們在疫情期間獲得“喘息”機會,從而實現生存和發展。
高質量為運營之基
知識產權的有效運用在疫情期間幫助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而來到“后疫情時代”,普遍擁有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該如何做好知識產權運營,繼續為企業換來發展的資金、資源,提升競爭力?
“對于一些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運營來說,第一訴求仍然是擴展融資渠道。”何敏剛表示。
用知識產權獲取資金的方式不只質押融資一種,專利轉讓許可交易、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風投機構直接進行股權融資等也是有效方法。而無論哪種形式的知識產權運營,都基于高質量的知識產權。
“高質量的專利是知識產權運營的基礎,要把基礎提前做好。”何敏剛表示,高質量的專利首先創新的技術含量要高;其次,專利文本質量要高;再次,企業要有知識產權專業能力。“事實上,缺乏知識產權專業能力和專業人員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普遍問題。”何敏剛表示,對于一些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缺乏資金進行知識產權運營,人員的知識產權專業能力也跟不上知識產權運營。何敏剛建議,如若想開展知識產權運營工作,一些能力不足的中小企業可尋求政府部門、專業機構的支持和服務。
何敏剛介紹,在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嚴格的當下,企業進行知識產權維權,也可以納入廣義的知識產權運營。“一方面,國家正在提高侵權賠償標準,進行知識產權維權能夠直接獲得賠償款;另一方面,維權之后也有可能與侵權企業達成專利許可,從而創造收入。”何敏剛表示,在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從嚴的情況下,企業對知識產權轉讓、許可等知識產權運營產生更加強烈的內生需求,也將進一步促進專利交易市場的繁榮。
“目前,我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運營的收益仍然不多。”何敏剛表示,但無論企業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還是運用,歸根結底都是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服務,進而促進企業的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