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企業或產品取一個名字,可簡可繁,可由企業擁有者或產品開發者隨便取,亦可經過一系列的篩選過程,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接受,科學的選擇以便達到富有競爭力的品牌效應。我們參閱國際上著名的Interbrand(國際品牌公司)、l。andor(蘭德公司)、Lexicon、Namelab、Namestorrners、Nova.mark等公司的科學決策命名程序,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見圖4—2)。
(1)前期市場調查。在命名前,應先對目前的市場情況、未來國內市場及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企業的戰略思路、產品的構成成分與功能以及人們使用后的感覺、競爭者的命名等進行了解,并確定價格市場和消費者群體,用消費者的身份去試用該產品,做到明確的產品定位,做到有的放矢,切實做到從消費者角度考慮。
(2)進行品牌研究、審核。要求對影響品牌的內外因素進行研究,如公司資源、競爭程度等。這樣就有利于鑒別品牌命名的原則,如“Pen.tiutn”,該名暗示部件。Pentium的“Pent”來自希臘語,意思是“5”,暗示新的芯片是家族的第五代,加上“ium”,使得芯片看起來像基本元素。
(3)選擇適當的命名策略。在市場調查與品牌審核結束后,便要針對品牌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命名策略。是單一策略還是多項策略,是制造商品牌還是銷售商品牌。一般情況下,功效性的命名適合具體的產品名;情感性的命名適合包括多個產品的品牌名;無意義的命名適合產品眾多的家族或企業名。人名適合傳統行業,有歷史感;地名適合以產地聞名的品牌;動植物命名給人以親切感;新創名則適合各類品牌,尤其是科技品牌,這些都要在設計品牌命名策略時大致決定。
(4)大開渠道征集名字。通過各種渠道、手段獲取各式各樣的決定。可以通過計算機生成名字,也可以在公司內部鼓勵員工取名,召開動腦會議征集命名,向社會大量征集,請專業命名公司取名等。不要對任何怪異的名稱產生質疑和責難,也許它就將人選。
(5)選擇若干候選命名進行測試。根據命名的一些標準,如簡易好記、策略、法律和語言等。一般來說,一個品牌名稱除非設計特別好,否則難以滿足所有準則,在命名前就該制定品牌命名準則,根據公司或產品的特點、語言規范、發音特點、文化內涵、時代要求等設定篩選條件,選出候選命名,再來進行測試。測試方法通常是從目標市場中隨機選擇一些消費者,讓他們完成單詞聯想、回憶、偏好、評價等任務。與此同時也可以進行一些法律審查、語言審查、內部篩選等方式,即不同時運作,但主要應考慮站在目標市場即消費者角度考慮測試,最終選出幾個符合大多數要求的命名方案。
(6)確定命名。品牌命名的初期,我們也許可能征集到幾個、幾十個、甚至幾十萬個符合條件的可選名稱,經過我們一輪輪的篩選,得出10~20個名稱,繼而2~5個名稱,現在就要在這難分伯仲的2~5個名字中進行選擇。首先是送給相關主管或決策者做最后選擇,或決策者與客戶一起決策,在最終結果出來以后,企業內部就不再作任何討論,而是其他部門(如宣傳、公關、外聯等各部)結合品牌命名做個性化宣傳策劃來共同創造企業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