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筑商標護城河,嵩山少林寺維權還是侵權?
更新時間:2020-12-01 15:48:14
來源:紅網
前腳嵩山少林寺剛發函指責森馬服飾侵權,后腳就被質疑有“商標搶注”之嫌。而嵩山少林寺最新回應稱,少林寺的名稱曾被人濫用,推出所謂“少林秘方”等,注冊商標是為了保護少林品牌。(9月18日 澎湃新聞)
據了解,作為宗教機構,嵩山少林寺自上世紀90年代廣泛布局商標,23年間共申請注冊666個商標,八九成帶有“少林”字樣,甚至還將“東、南、西、北”少林商標全部收入囊中。對此,不少網友認為“少林功夫”應屬于社會公共品,嵩山少林寺的做法存在不妥;也有多名律師表示,嵩山少林寺申請注冊商標并進行維權,并不違背法律規定。
商標和商品緊密關聯,附著在商品上的商標,代表商品的聲譽和口碑。近年來,商標侵權、產品假冒層出不窮,且作案成本較低,企業為品牌筑起商標護城河,降低被侵權風險,本無可非議,是重視商標和產品維權、在頂層設計中完善知識產權的體現。以知名辣椒醬品牌“老干媽”為例,“老干媽”公司曾注冊過192個商標,包括“老幹媽”“老干爹”“老姨媽”等許多衍生詞。
但也如網友所質疑的,這些公司根本沒有這么多商品需要商標,為了擴大商標專有權范圍,在未來產生收益,申請大量商標實則浪費了標識資源。而嵩山少林寺與其他少林寺在歷史沿革、文化淵源等方面具有較大差異,申請“東、南、西、北”少林商標也確有搶注的嫌疑,類似行為涉嫌損害商標實際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扭曲了商標制度的正常功能。
對于商標囤積,目前尚未有法條明令禁止,商標權的確認和取用也是遵循“注冊原則”,即誰先申請商標使用權就授予誰,這客觀上加劇了該類現象的泛濫。不過近兩年,商標囤積轉讓的空間正在收窄。2019年,商標法的修訂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商標搶注行為,國家商標局《關于規范商標申請注冊行為的若干規定》也明確強調,應根據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實際需要,申請商標注冊。短時間內大量申請商標注冊,明顯超過合理限度,會被視為“非正常申請注冊商標”。
事實上,即便企業對商標保護倍加重視,由于判定是否為惡性搶注的標準較為模糊,在現實中仍被屢屢挑戰,不少其他公司還是想盡辦法蹭名牌、搭名人效應便車。因此,除了企業增加維權意識,高筑商標護城河,有關部門也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侵權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并解決“賠償低”問題,提升侵權違法成本。
就企業而言,也需意識到經營是一個整體,品牌并非經營的全部,沒有好的管理,沒有不斷的技術創新,沒有正確的市場策略,再好的金字招牌也有褪色一天。不少百年老字號的最終沒落,即是證明。歸根到底,企業只有管理、創新、市場和品牌戰略齊頭并進,才能在競爭中掌握主動并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