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最新發展
更新時間:2020-12-01 15:44:5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NPC)于2019年3月15日通過了新的《外國投資法》(FIL),以期統一和精簡外國投資框架進入中國。FIL的主要重點之一是根據中國法律進一步加強對外國投資者知識產權的保護。特別是,國際勞工組織呼吁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采取更嚴格的保護措施,并進一步鼓勵外國投資者與中方之間的“自愿和公平”技術合作。FIL還試圖禁止中國政府機構“強迫”外國投資者以投資為條件在中國進行技術轉讓。
繼《外國投資法》于2020年1月1日生效后,中國將不得不通過進一步的具體立法,以詳細規定和實施這些加強對外國投資者知識產權保護的原則。這個過程已經開始,我們在這些立法發展的最初浪潮中開始闡述。
技術轉讓
于2019年3月18日,即FIL生效三天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了第709號行政通函,宣布對《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合資條例》)進行修訂。和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TIER),并立即生效。
這些修正案刪除了合資規則和TIER的某些規定,這些規定以前曾被外國市場參與者和政府機構(包括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批評為繁重和歧視性的規定,與國外實體相比,它們提供的優惠待遇較給他們的中國同行。現已撤銷的這些規定的摘要如下:
技術轉讓期限?!逗腺Y企業條例》第42條第3款和第4款先前規定,外國轉讓人與中國合資受讓人之間的任何技術轉讓協議的期限通常不得超過十年。技術轉讓協議期滿后,必須授予中國合資受讓方永久使用轉讓技術的權利?,F在可以自由協商轉讓條款。
賠償條款?!?TIER》第24條第3款要求,外國許可人應對第三方因使用許可或轉讓的技術而對中國被許可人提出的任何有效主張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負責。根據經修訂的TIER,各方可以協商此類債務的分配。
技術改進權。TIER第27條規定,在技術進口合同期限內創造的所有技術改進均屬于進行改進的一方?!?TIER》第29條第3款進一步規定,外國實體不得禁止中國接受方對其技術進行改進。但是,在國內技術轉讓下,雙方可以自由地約定改進的所有權。刪除此條款后,外國方現在也可以與其中國被許可人就改進的所有權達成協議。
其他限制性規定。除了上述討論的限制外,根據TIER第29條,技術進口合同不能包含某些其他限制性規定。這些限制性規定包括:
(a)要求接受者購買不必要的原材料,產品,設備或服務(b)請求過期和/或無效專利的特許權使用費(c)限制接受者從他人那里購買類似或競爭性技術(d)不合理地限制渠道供接收者購買原材料,零件或組件,產品或設備(e)不合理限制接收者生產的產品的銷售數量,產品型號或價格,或(f)不合理限制接收者出口制造的產品的渠道使用相關技術
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從反托拉斯的角度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其司法解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仍然包含類似的限制,這些限制對等適用于技術進口項下的中外轉讓人/許可人和出口合同。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一般規定,技術轉讓合同不得限制技術競爭和發展。更具體地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技術合同法的2004年司法解釋》,技術轉讓合同不得包含任何限制受讓人進行改進或使用任何改進或為改進設置不公平的交換條件的條款,例如在沒有考慮的情況下要求排他性或非排他性授予。外國投資者在談判跨境技術轉讓協議時仍必須牢記此類限制,只要該協議受中國法律管轄即可。
此外,全國人大于2019年4月23日修訂了《行政許可法》。經修訂的《行政許可法》明確規定,除其他外,中國政府當局不得要求技術轉讓作為授予任何類型的行政許可(例如, ,監管許可或許可)。
知識產權侵權責任更加嚴格
根據其在外國投資法下保護外國投資者知識產權的立場,中國政府還一直在修改其知識產權立法,以增加知識產權侵權的民事責任。
NPC于2019年4月23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修正案,該修正案將于2019年11月1日生效。根據經修正的《商標法》,在惡意侵權的情況下,商標所有人可能要求的最大懲罰性賠償。對侵權方的實際損失,侵權方獲得的任何經濟利益或商標使用費的任何提成,從實際損失的三倍增加到五倍所有者本來可以收集的。如果無法確定此類金額,新法律還將懲罰性賠償的上限從人民幣300萬元提高到人民幣500萬元。這些修正案進一步授權每個人民法院下令銷毀帶有假冒商標的商品,而以前只有市場監管局才擁有這種權力。新法律還明確規定,假冒商品在撤消假冒商標后不能在市場上進一步分發或出售。
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也提出了類似的修正案。根據于2019年1月4日至2月3日發布以征詢公眾意見的《中國專利法修正案草案》,授予專利權人的最高懲罰性賠償將從實際損失的三倍增加到五倍,無論是侵權方獲得的經濟利益或專利權人可能獲得的任何特許權使用費。如果無法確定此類金額,法院可能給予的懲罰性賠償上限也將從300萬元人民幣提高到500萬元人民幣。目前,《中國專利法修正案》草案尚待全國人大進一步審查,預計將于2019年底公布。
結論
中國最近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似乎是中國政府對國際社會對中國“強迫”技術轉讓要求的持續指責以及對知識產權盜竊和侵權的指控的回應。它們旨在為外國投資者創造一個更加平等和充滿活力的知識產權保護格局。未來幾年,這些規定的實際效力將需要在法院和外國投資者與中方之間的商業談判中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