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保護戰打響,中國如何破局
更新時間:2020-12-01 15:41:48
來源:人民網
當前,國際貿易摩擦已經不再是貿易規模或者某一實物貿易的糾紛,更多體現在科學技術領域。而專利作為科技創新最主要的產出形式和信息載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水平和創新能力,在國際經濟、貿易等博弈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有人這樣比喻,金融的本質是使資源再配置,從而使其作為資本的搬運工。負債的本質是通過出售未來來獲取當下的現金,而知識產權專利壟斷的本質是讓未來科技提前到來。不難看出,本質上專利保護的作用和負債的作用相同,負債是向未來要現金,專利保護則是向未來要技術。
目前來看,全球凡是研發投入高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在知識產權保護上近乎苛刻的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就是提高專利期的收入,一個是嚴格的專利壟斷,另一個是對盜版專利行為實現高額的懲罰性賠償。此外,我國專利制度建立的時間不長,社會整體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國家創新文化有待提升,專利侵權“易發多發”,專利維權依然面臨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效果差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創新創業熱情。
當然,日本等專利保護過度的國家,也出現了一些專利保護遏制創新的情況。在2019年,日本更改了著作權保護。如在日本動漫領域,嚴苛的老版本動漫作品保護,傳輸互聯網動漫作品都是犯罪,很多作品沒有展現到用戶面前,就因為著作權保護而被塵封,而新的日本著作權保護同意摘錄部分內容,讓讀者預覽。
其實我國互聯網早就了解到了這方面的問題,網文都有很大篇幅的免費章節,也會實施會員銷售模式。但毋庸置疑的是,日本動漫業的發展,離不開日本之前近乎嚴苛的著作權法律,只是程序執行上過于繁瑣,導致交易成本上升,從而遏制了企業的創新。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用好知識產權才能激勵創新。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專利保護體系逐漸確立了司法和行政保護“兩條途徑、并行運作”的基本理念。去年一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項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舉措。201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決定,其中將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進行了調整,大幅提高了侵權違法成本。2019年11月,我國發布了《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強調要著眼于統籌推進知識產權保護,提升保護整體水平,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專利保護體系。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評價報告》顯示,無論是創造指數、運用指數、保護指數、環境指數這4個專項指標,還是綜合發展指數這一總指標,我國的評分均持續上升。不過,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知識產權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依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技術專利領域,尚存在著一些欠缺。
由于技術專利不是消費者使用,大多數技術專利模仿侵權需要很高的知識儲備。但是更加值得關注的是,技術專利僅僅以授權的方式盈利,而一旦侵權行為不被查處,那么技術專利盈利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也嚴重遏制了企業的創新。
因此,從長遠來看,為了鼓勵技術創新,我國應繼續改善知識產權制度環境與市場環境,強化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增強知識產權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此基礎上,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更好地釋放各類創新主體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