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重慶市商務委獲悉,1—10月自貿試驗區全域新增企業注冊10016戶,占全市比重9.9%;落戶重大項目533個,協議投資總額達2516億元人民幣。此外圍繞智能產業,重慶自貿試驗區大力引進海內外人才和團隊,逐步推動了AI、車載電子系統以及物聯網等產業的聚集發展。
自今年4月掛牌以來,重慶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工作便備受矚目。一方面,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重慶自貿區初步建立“一口受理、同步審批”的“一站式”高效服務模式,并在全國率先建成了自貿區區域識別系統和大數據監管信息平臺。另一方面,通過招商模式的轉變,重慶自貿區在產業集聚、項目落地上取得了實效。
重慶自貿區建設整體呈現四大亮點:
一是營商環境明顯改善。深化實施“放管服”、“多證合一”、大部門制等改革成效明顯。率先在全國建成區域識別系統和大數據監管信息平臺。設立“重慶兩江國際仲裁院”。
二是集聚效應開始顯現。項目落地取得實效,1—10月自貿試驗區全域新增企業注冊10016戶,占全市比重9.9%;落戶重大項目533個,協議投資總額達2516億元人民幣。推進AI、車載電子系統、物聯網等產業聚集發展。
三是對外影響逐步擴大。在“百度”中國自貿試驗區媒體搜索指數排行榜上,重慶在11個自貿試驗區中排名第3,在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排名第1。四是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已培育形成13個實踐案例,選擇8個上報國務院。其中,“四自一簡”、“3C免辦”、“創新推動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創新實施鐵路運輸信用證結算”等6個案例為國內首創,企業獲得感較強。